明朝孝宗弘治年間(1487~1505年)由于徽州的村落民居布局特別緊密,且房屋建筑多為木質結構,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這里的風比較大,只要一戶人家發生火災,火勢馬上就會連成一片,殃及周圍的上百戶居民,往往造成百姓巨大的損失。不時發生的火災,讓徽州的百姓叫苦連天,火災成為當地難以治理的社會問題,可是又沒有什么好辦法來防止火勢蔓延,只好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弘治十六年(1503),剛到徽州上任的知府何歆,就遇到了一場可怕的大火,大火本來只燒著一戶人家,可是因為中間沒有建筑物阻隔,火借風勢,迅速蔓延到了一大片街區。合肥設計公司,面對慘狀,何歆認為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如何阻止火災發生時的大規模蔓延。于是,他親自深入民間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實地考察,發現火災發生的時候,火災最容易從墻頭向外蔓延。于是他就想:如果把每家的墻頭用磚加高一些,不就可以有效的阻止火勢的蔓延嗎?這個大膽的想法得到很多人的支持。
可是,如此浩大的工程完全由衙門來負擔,是一筆巨額的開支,況且閉塞的山城本身就很窮,要衙門拿這樣一筆巨款出來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何歆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籌資于民,讓住戶自己出資建造,這最終得益的也是住戶本身。于是,何歆提出每五戶人家組成一伍,共同出資建造高出的墻體,并且將此作為一項政令在全城強制推行。
政令推行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徽州城鄉就建造起了數千道防火墻。經過實際檢驗,這種建筑卻能有效的封閉火勢,阻止火災蔓延,因此居民就稱它為“封火墻”。困擾了徽州百姓幾百年的火災問題終于得以解決。
馬頭墻的防火作用讓它迅速被推廣,同時居民都喜歡這種造型美觀又實用的建筑,因此后來馬頭墻逐漸演變成當地的一種建筑風格。隨著對封火墻防火優越性的深入認識,以及當地生產力的提高,居民不再滿足于一伍一墻,最后逐漸發展為每戶都建起獨立的封火墻。
合肥設計公司,一時間層層疊疊的馬頭墻,猶如一匹匹昂首振鬃的駿馬,高大封閉的墻體設計錯落有致,高低起伏,視覺上給人產生一種“萬馬奔騰”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成為徽派建筑中極具特色的一種建筑造型,細節處精雕細琢,靈動處盡顯華麗,流露出一種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