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本?;罩葑谧迨瞧湫纬傻纳鐣A,新安理學是其思想基礎,徽商是其經濟基礎。這三大基礎相互影響、作用,促使徽州文化全面發展。廣義的徽州文化應當包括徽州人發生、創造、影響至所有區域的物質和精神的疊加或轉化的成果。以區域劃分可為:核心徽州文化圈、亞徽州文化圈、泛徽州文化圈、受其影響盡至全國各地,明清時期,素有“無徽不成鎮”之說。
徽州文化內容極其深邃、博大、全面,涉及社會經濟、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美術、建筑雕塑、哲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尤其在徽州土地制度、徽州哲學、徽商經營、新安醫學、新安理學、新安畫派、徽派建筑等自成體系,紛呈于世,無與倫比。特別是遍及徽州大地近五千個保存完好的徽州村落成為人文、自然奇觀,更是中國獨一無二之絕響……各領域產生著名思想家和優秀歷史人物近千人,當為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和典型代表。
獨樹一幟的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了古徽州幾千年文明史。是古徽州社會歷史的政治、經濟、地理環境、自然條件、生產方式及生活習慣等在物質形態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是在特定的時空文化狀態下造就出來的物質實體,它表現出三大性征:實用性、象征性、環境性,并形成特有的徽派建筑哲學理念: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人與自然*本質、*直接的聯系空間。它集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于一體,充分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徽派建筑有以下幾點具體表征:
1、顯山露水。村鎮聚落、民居建筑與自然山水打成一片,相生相安。
2、淡雅簡約。建筑色彩——黑、白、灰,建筑元素——點、線、面。建筑空間——外實內虛。
3、親切宜人。建筑空間以人為本、尺度相宜、至理人性、表情豐富、文化溶入。
4、自由伸長。以天井空間為擴散節點,有形無形地變幻著建筑體型結構,適應并充分利用地形。
5、有機整體。與自然大地環境緊密結合,充滿一種秩序感、整體感、統一感。表現出合目的性的場所精神。
6、開放兼收。體現在對外來文化包容和兼收并蓄,包括室外空間的開放性和室內空間的外向性。
這些理念體現在宏村牛形建筑空間、西遞船形結構中及屏山村山、水交融中;體現在歙縣斗山街、唐模水口園林及街巷空間中;體現在休寧萬安、五城古鎮的環境情態中……不一而舉。這些正是我們徽派建筑文化的氣韻,也是徽派建筑的特質。
以上理念與特質并存于以下九大村落空間體系中:1、村落空間;2、村落形態;3、村落道路;4、村落水口;5、村落祠堂;6、村落社屋;7、村落水系;8、村落生態;9、村落遺存。
徽派建筑經歷了形成、發展、鼎盛、衰落、崛起幾個時期,表現在:
1、形成期:上古-東漢末年,即山越文化時代,以古山越人干欄式山地建筑為主。
2、發展期:東漢末年-北宋末年(快速發展期),期間保留“干欄式”建筑特征,單層落地、當地磚、木、竹、石建造,簡單的居住建筑形態。
3、鼎盛期:明清時代,二、三層構大量出現,民居建筑平面呈“凹”、“口”、“h”、“日”字型及自由型、復合型的多變形態。這一時期徽派建筑文化、技術、藝術發展到高潮。程且碩《春帆紀程》曾這樣描述:“鄉村如星列棋布,凡五里十里,遙望粉墻矗矗,鴛瓦鱗鱗,棹楔崢嶸,鴟吻聳拔,宛如城廓,殊足觀也?!贝笮痛迓?、公共建筑勃然崛起,商業市鎮雨后春筍……
4、衰落期:清末-20世紀八十年代,建筑特征以二層木構閣樓為主,形態簡單,天井轉化前園,大型村落聚居形態逐步消失減少。
5、崛起期:20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以弘揚與傳承,保護與發展,創新與利用為標志。對徽派建筑特色價值的認識在社會各界形成強烈認同,文化特色競爭價值屬性已深入人心。
拉普普曾指出:“民俗傳統直接而不自覺地把文化——它的需求和價值、人民的欲望、夢想和情感——轉化為實質的形式。它的縮小的*觀,是展現在建筑和聚落上的人民的‘理想’環境?!?br />
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表現,無時無刻不表達徽州文化的典型特征。凝聚著無數創造者的非凡智慧和寄托著人們深刻的夢想。在其村落的選址、空間的組合、功能的布置、室內裝飾等無不體現出了豐富的空間表情,這種表情相解于人的心靈深處,是人性至理化的表現。表現在建筑形態的大多依山傍水、枕山面水,山、水、建筑互相融滲,體形嚴謹但又變化多端,以適應自然地形……正因如此,徽派建筑這種與自然相生相安,與大地統一延伸的和諧一體品格,正是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人們日益失落的人本環境及空間需求,亦即人與人、人與自然*直接、*本質的聯系空間。它表達的是人的自然空間屬性的呼喚,表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需求,所以有內外一致的空間吸引力,正因這種地域的差異性、獨特性,徽派建筑已成為一種優秀的地域文化標志,一種文化傳統的名片,已從一種歷史傳統轉化為一個現代國際旅游城市的資源,一個城市文化的資本。這種資源價值體現在二十一世紀高消費是回歸大自然、回歸傳統、回歸生態的理念上,誰擁有和諧的自然生態誰就擁有“高品位”生活。
作為徽州文化生態賴以存生發展重要基礎平臺的徽派建筑,對于弘揚徽州文化,傳承歷史文化信息,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豐富完善城市文化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人類文化生態價值,所以徽派建筑有其與時俱進的現代生命力,這種生命力的核心就是越是地方的就越是*的。
唯物辨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建筑的多樣性與同一性也決定了*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之中,只有不斷地揚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獲得重新的發展,才能適應歷史的要求?;张山ㄖ鳛橐环N文化現象也應是在永遠的不斷發展變化之中,傳統歷史建筑應嚴格保護,在此前提下新建筑應積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城市發展功能需求;才能滿足現代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才能延續歷史傳統給其注入新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