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又稱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敦煌文化、徽派文化、藏族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政治倡導的德治和經濟活動中,誠信是徽州文化的精髓。
徽州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有名的古建筑之一,在中國乃至世上建筑史上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尊重自然,崇尚和諧生活的精神,融合山川風景的靈氣,融合風俗文化的精髓,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刻精美,建筑風格獨特,流傳數百年?;罩萁ㄖ嘶罩輳奶扑吾绕鸬矫髑宥κ⒌纳鐣洕幕庾R形態,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觀賞和使用價值,為研究建筑歷史、建筑設計和技術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例。
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先輩在古徽州這片土地上不斷繁殖,在為改善居住環境而成年的勞動創造中,創造了輝煌的建筑文化。
明中葉以后,徽商崛起,此后雄踞中國商界長達二三百年,成為我國封建社會中晚期能與財力雄厚的晉商平分秋色、鼎足而立的商賈大幫。同時,一批批富商大賈不斷涌現,清代壟斷鹽經營的徽商竟富得可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此外,徽州人儒后賈、賈而好儒,廣交官府、文士,有的自己文化素養較好,所以亦儒亦賈,實現了官、賈、儒三位一體。
這些徽商為光宗耀祖,炫耀鄉村而興起土木,建造豪宅、祠堂、立鳥居、園林……給徽州鄉村面貌帶來了大變化。這些古建筑風格獨特,布局合理,裝飾精致,變化自然,具有純天然的鄉土氣息徽州盛產木材,民間一直有雕刻、繪畫傳統,磚雕、木雕、石雕獨特,同時具有高文化素養的徽商們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對布局結構、內部裝飾的看法,徽派建筑逐漸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建筑體系,不僅實用性強,而且內涵豐富,被稱為中國建筑藝術的大派系。
徽州原本是古越人的聚居地,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樓上廳形式,這是越人的干欄式建筑格局,在潮濕的山區可以有效地預防瘴氣的侵襲。隨后,中原士族大規模遷入,人稠地狹窄,建造建筑成為好的選擇。為適應危險的山區環境,解決通風和光照問題,由中原士族帶來的四合院形式逐漸演變為既封閉又暢通的徽州天井。此外,山區木結構房屋容易發生火災,為避免火勢蔓延,馬頭墻(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是電腦術語防火墻的鼻祖)應徽派建筑中的馬頭墻是電腦術語防火墻術語的誕生。正是在外來文化與原住文化的融合過程中,徽派建筑風格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