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我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城徽城鎮中心,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要建筑有仁和樓、得月樓、茶樓、惠風石坊、徽園一樓、過街樓、古戲樓等,以及鑲嵌在其中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是展示和體現徽州文化的重要實物建筑。
徽州一府六縣格局始于唐大歷五年(770年)。
自從晉太康元年(280后年)新安郡轄黟、歙、海寧、黎陽、遂安、始新六縣以后,歷有變動。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黎陽縣并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黟、海寧、遂安和始新五縣。梁普通三年(522年),劃吳郡壽昌縣歸新安郡。梁承圣二年(553年),分海寧、黟、歙三縣各一部分置黎陽縣,四縣劃出新安郡置新寧郡,治所海陽。陳天嘉三年(562年)新寧郡并入新寧郡,轄歙、黟、海寧(黎陽縣并入),始新、遂安、壽昌六縣。隋開皇九年(589年),罷新安郡,廢黟、歙二縣入海寧縣,劃歸婺州管轄。開皇十一年復黟、歙二縣,置歙州,州治黟。開皇十八年,改海寧縣為休寧縣。隋大業三年(607年),改歙州為新安郡,領休寧、黟、歙三縣,郡治休寧縣萬安山。唐武德四年(621年),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劃休寧縣西鄉和樂平縣懷金鄉建婺源縣,屬歙州。永泰二年(766年),劃歙、休寧二縣地設歸德縣,劃黟縣赤山鎮和饒州浮梁縣一部分設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設績溪縣,均屬歙州。大歷五年(770年),廢歸德縣,地復歸歙、休寧二縣,州領黟、歙、祁門、休寧、婺源、績溪六縣。形成徽州一府六縣格局。
徽城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縣治所在地,始于秦朝,唐朝以來一直是州治、府治所在地,歷史上被稱為徽州府。是徽文化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在斗山街街、漁梁壩,可以找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商界三四百年的歷史遺存;在許國石坊、古民居,可以找到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文物之海、文化之邦、東南鄒魯,以及鐘靈毓秀的古徽州大地孕育的許國、陶行知等一代宗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