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建筑派別之一,徽派建筑是許多建筑愛好者一生必研究的課題。即使是不懂建筑的人,也會被它的古樸滄桑所感染。
“青磚小瓦馬頭墻”
“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夢里水鄉芳綠野,玉謫伯虎慰蘇杭”。青磚、白壁、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墻面以白灰粉刷,墻頭覆以青瓦兩坡墻檐,白墻青瓦,明凈而質樸。
馬頭墻,是指高出兩邊山墻墻面的墻垣,也就是山墻的墻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墻”。馬頭墻較高的墻體和上翹型的設計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災的蔓延,起到隔斷火源的作用,因此又名封火墻、防火墻。
三絕:民居、牌坊、祠堂
民居、牌坊和祠堂,是徽州古建筑的三絕。
古徽州的居民多“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巧妙的布局使得自然美景與人工之美融為一體,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人文內涵。
徽派民居以高墻深宅為特色:以高深的天井為中心,形成內向合院,四周高墻圍護,雨水可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即“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
明朝中葉以后,徽商迅速崛起,和晉商成為中國兩大商派。發跡后的徽州商人及依靠科舉考試做官的徽州人,便衣錦還鄉,修建祠堂,以光宗耀祖,褒獎有德之人。
三雕:石雕、木雕、磚雕
徽派建筑無宅不雕花,其中以石雕、木雕、磚雕最為出名。這三種雕刻風格不同卻又一脈相承。
白墻小瓦,屋舍儼然;檐牙高啄,雕刻精湛。融合在青山綠水中,遠遠望去,像一幅幅意境空靈的水墨畫。這些原本冰冷的泥土瓦礫,因為融入了精致的匠心和數百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從而成為了說不盡、寫不盡的徽派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