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社會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藝特征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筑實物中,作為設計和實施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匠師集團對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盎张山ㄖ帮L格最為鮮明的是傳統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風水意愿和地域美飾傾向?;帐秸咏Y體多為多進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講求風水價值。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中為廳堂,兩側為室,廳堂前方稱天井,采光通風,院落相套,造就出縱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間。民居外觀整體性和美感很強,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色彩典雅大方。在裝飾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嘆為觀止,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使建筑精美如詩,堪稱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罩莸撵籼煤团品辉诨帐浇ㄖ蟹萘恳差H重:祠有總祠,支祠之分,一般規模均較宏大,由山門,享堂,寢殿等多進集組而成,梁架雄偉,“三雕“絕妙,富麗堂皇。牌坊則以石質為主,有四柱五樓式,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種,造型雅致,散綴于各鄉鎮,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盎张山ㄖ敖裉烊匀怀錆M生機,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時??梢?。作為一個傳統建筑流派,融古雅,簡潔與富麗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著獨有的藝術風采。
馬頭墻是徽派建筑在外部最明顯的特征。它的建筑特點,是兩側山墻高出屋頂,并隨屋頂的斜坡高度呈階梯形。因其仰首屹立,狀如高昴的馬頭,故稱馬頭墻。馬頭墻在古民居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由于它高于民居的房頂,具有氣勢美;它在建筑上呈階梯形,逐層抬高,一般都在二至四級之間,多的達五級以上,具有視覺美;它的每一級的兩側呈斜坡,再鋪以布瓦,頭上還裝飾一些幾何圖案,具有古典美。中國的古民居大都是磚木結構,極易發生火災,馬頭墻具有防火功能,因此馬頭墻又叫封火墻。這種原發于功利思維中的馬頭墻,不知為什么,久而久之,也逐漸進入了人們的情感思維。對于家人來說,這是望遠盼歸的象征;對于游子來說,則是一種別夢依稀的鄉愁。馬頭墻是因形狀酷似馬頭而名,其實這其中還凝聚著人們孜孜以求的正能量。馬,在眾多的動物中,可以稱得上是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就有“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這也說明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江南民居廣泛采用馬頭墻,與此也不無關系。
黃山書社出版的一套《歙縣叢書》中,在談到徽州的古民居時,用了“有堂皆設井,無宅不雕花”的形容。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木構架庭院式住宅,而徽州“四水歸堂”式的住宅,是其中一種重要的類型。在這里,“堂”是指階前,所謂“四水歸堂”,即是將住宅屋面的雨水集于天井之中。秦漢以后,中原士族大量南遷,帶去了北方的建筑文化,四合院式建筑與當地原有的干闌式建筑不斷融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地方民居樣式,這就是“四水歸堂”式的徽派住宅。
除了這些,“四水歸堂”還表達了一種“暗室生財”的風水觀念。從風水學的角度說,徽州四面皆山,如環如衛,如拱如揖,狀類盆地,天井是仿照徽州山川形式而設計的,名為“可見天日”。而經商之道,講究以聚財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與財氣,不至于流向別處——四方之財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徽州人常說,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孫孫興旺,從這句話里,又可以看出“四水歸堂”與人丁興旺之間的關系。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人丁”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觀念,與之相關的想法,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我從審美的角度,則以為天井的設置把天宇與人心連接起來,此即中國古代生命觀所謂的“天人合一”的體現。人們足不出戶,即可將日月星辰,盡收于眼底和心中。
徽州民居的各個部分——主要是門樓、門罩、柱礎、梁架、窗欞、欄桿等部位,都飾以各類雕刻。這是與漢畫像磚同樣偉大的藝術品,是民間手工藝人的杰作。所謂“徽州三雕”藝術,就集中體現于這里?;罩萏赜械陌俗珠T樓,多以渾厚、穩重的青石為門坊,門樓上層是磚砌瓦覆的雨檐,層層挑出,兩角翹起,頂端則為特制的雕花瓦當和滴水,形成一排整齊的雁齒。門樓是磚雕大顯身手的地方,一般都雕刻有各式山水花卉,鳥獸人物,戲文傳說等圖案,總體上以民俗和戲文為主。這些門樓磚雕,一般都有七八個層次,最多達九層,異常華美繁復。
照壁,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時期特別流行,一般講,它就是建在大門內的屏障物,古人稱之為:“蕭薔”,因而有蕭薔之說。在舊時,人們認為自己宅中不斷有小鬼來訪,修上一堵墻,以斷小鬼來路,因為據說小鬼只走直線,不會轉彎。另一說法為照壁是中國受風水意識影響而產生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稱“影壁”或“屏風墻”也叫做“風水墻”。
雖然,我們通常將“祠”與“堂”連用,稱作“祠堂”,但其實“祠”與“堂”仍有區別。對于一個宗族來說,應該“奉先有祠”,而“起居有堂”。因此所謂的“祠”,是指祭祀祖先和宗族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所謂“堂”,則是宗族成員“日夕居止,拜起坐立,兇吉燕集,送迎往來”,進行日?;顒拥膱鏊?。我們現在所說的祠堂,嚴格意義上,指的是宗祠。在徽州,最能體現故園這個意義的,是宗族;直到今天,徽州同族人還常說,彼此原先是“同一個祠堂的”,實際上也就是指族眾間的血緣關系。維系這層血緣關系的主要紐帶,則是家譜。和修祠一樣,對一個宗族來說,修譜也是一件神圣的大事。每個宗族的族譜,經歷數十年之后,都要重新編修,編修是對從前以來的確認,也使宗族里的成員產生共同的歸屬觀念、同源意識和親近感??梢哉f宗譜是建在紙上的祠堂,而祠堂是修在地上的宗譜。聚族而居的徽州村莊里,祠堂是一種標志,標志一個宗族從前以來的榮耀和流光碎影中的源遠流長;祠堂是一種象征,象征了一個宗族的一脈相承和眾志成城。
徽州宗祠大多都是三進,第一進稱“儀門”,或曰“大門”、“大廳”、“過廳”;第二進稱“享堂”;第三進稱“寢”。享堂是進行祭祖活動和舉行祭祀禮儀的地方,是由古代的“廟”發展演變而來?;罩葑谧屐籼美锕┓畹淖嫦壬裰?,一般都以尊卑為依據,分為兩大類:一類屬于尊者,包括始祖、創建宗族時的數代祖先和有功有德的祖先神主,這些“神主”永世不遷,永世不祧,也就是說,永遠供奉在寢室的神龕之內,永遠享受后代子孫的祭禮和血食。一類屬于卑者,即一般沒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這些神主,“五世則遷”,也就是說,玄孫死絕,高祖的神主即從宗祠里遷走了。古人認為,五服以內為親,五服以外為親盡。一般無功德祖先的神主,親盡之后,再繼續供奉于神龕之中已無多大意義了。歷史上,徽州曾有大小祠堂6000多座,今天它們大部分,都已經倒塌了。